• <pre id="ffct3"></pre>
    <acronym id="ffct3"></acronym>
    <p id="ffct3"></p>
    1. <pre id="ffct3"><strike id="ffct3"></strike></pre>
    2. <table id="ffct3"></table>

      我心目中的於家石橋

      鄉情,是每次午夜夢回時最難割舍的一段情緒,而對于家鄉的記憶中,家鄉的風景是心目中最美的地方:清澈見底的小河,郁郁蔥蔥的樹,一望無際的稻田,還有那靜謐深邃的夜空。但是,在家鄉眾多的風景中,心目中的於家石橋一直牽動著我的一縷心弦,每每想起都讓人難以自已,忍不住從心底泛起一股思鄉之情,涌起一腔熱愛故土之熱血。

      我的家鄉金湖縣——堯帝故里,荷花之都,她,頭頂洪澤湖,背倚白馬湖,懷抱寶應湖,腳踩高郵湖,入江水道穿腹而過,名副其實的“水鄉”,其悠久歷史以及豐富的文化藝術在當地而聞名,而位于高郵湖西岸的於家石橋對于於氏家族的所有人而言更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座石橋不僅見證了歷史的變遷,也見證了於氏家族的興衰發展。對于每一名於家人來說無論走了多遠,這座古樸的石橋永遠在心底占了一份牽掛。要說這座石橋其實談不上有多么壯觀秀美,事實上曾經的這座石橋卻連通了溝澗兩岸人們的往來,幾百年來承受風吹日曬,默默承載著一代代的於氏族人從上經過。

      一、於家石橋飽含歷史底蘊

      在數百年前還沒有於家石橋的那個年代,一條不到十來米寬、南北走向的澗水溝連接了西邊的龍崗、銅城,卻也給兩岸的人相互往來帶來了諸多不便。如果是在淺水的夏季人們還可以選擇淌過這條澗溝;可是一旦遇上發大水或者冬季, 兩岸的人們若是想要相互往來只能選擇繞道。

      而根據相關記載於家石橋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那時於氏家族在此扎根數年之久,經過數代的繁衍生息后子孫昌盛。於氏先祖不忍兩岸人們的相互往來被這條澗水所阻攔,于是召集族人進行商議,決定要在這條澗水溝上修建一座石橋,為當地人們的往來提供便利。于是當橋建好后這座橋也因此被命名為於家石橋,在此后的數百年間每當有行人踏上這座古老的石橋時,無不感懷於家人的這項善舉,從此在十里八鄉中於家石橋和水澗上流的吳家木橋聞名遐邇,并代代流芳至今。

      到了清朝根據相關記載一次突發的特大洪水沖垮了這座古老的石橋,行人只能再次選擇繞道而行。聽長輩們說,那次洪水將於家石橋的兩個橋墩沖流到銅城,形成了兩個土地廟,原橋址只留下兩邊橋墩(后又被稱為車棚墩——當時的水車)和幾個長型的大條石。到了民國由于溝澗干涸,於家人決定重修於家石橋并將橋址北遷,在溝澗之上重新建了一座小型的石木結構的石橋。然而,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寇大舉入侵中國,侵略者的魔爪很快伸向了這片古老的土地。為了抗擊敵寇,家鄉的抗日根據地實行了堅壁清野的游擊戰術,為了阻擋日軍的前進,家人們不忍心地拆毀石橋。待到抗日戰爭勝利后家人們為了方便往來,再次將長條型的橋石斜橫在澗坡上。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大力推行農田水利建設,為了方便我村東片農田灌溉,從石橋北面開挖了一條東西走向的引水河,家父和本村組的於氏族人便將原石橋的兩塊長條形大青石運回,放在新開挖的小河邊,用水泥、磚等新砌了一座小橋,于是我們這輩人又稱“她”為於家石橋(因為有兩塊大青石放在橋邊上)。前幾年,政府對農村道路、河橋改造,於家石橋又得到進一步的改造修建,被命名“墩三橋”,直至如今,於家石橋雖幾經遷移,但如今小河上的這座石橋始終在我的心目中從未離去過。

      可以說於家石橋的歷史是對這片土地上一代代於家子孫繁衍生息的親歷者和見證者,飽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且承載著一代代於家人對美好生活、故土鄉情的向往。

      二、於家石橋的四季之美

      在我的心目中於家石橋的四季是別有一番秀美之情的,而於家石橋家人們那種吃苦耐勞、起早摸黑、勤勞樸實的精神所創造出美好生活更讓石橋兩岸變得樸實無華。

      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水鄉金湖更是一片煙雨朦朧,引人沉醉。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大地上一座斑駁的灰影石橋始終矗立在河兩岸之間,每當清風掠過,站在石橋上靜靜聆聽下方河水流過的聲音,心底也會隨之變得空靈起來。每當春雨過后,橋邊上兩塊大青石還略顯濕潤,墨綠的青苔、澄澈的露珠散落在石橋上面,讓人感懷春的美好。

      每當夏日炎炎,記憶中於家石橋的家人們,頂著烈日,挑著麥把,打著號子,穿過石橋,走向公場。黃昏的傍晚中,對于頂著烈日辛苦忙碌了一天的人們來說,這座古樸的於家石橋可是一個納涼的好去處。待到夜色降臨時,石橋上總是會三三兩兩的坐著一些人,在柔和清爽的晚風中有一句沒一句的閑聊著。那涼絲絲的風吹在臉上,舒服極了。等到夜色漸漸濃郁起來后,人與人的眉目也逐漸變得模糊起來,這時一輪彎彎的明月悄然升起,月牙的倒影映照在石橋下方的河水中,隨著河水的流淌變得波瀾起來。無論時光怎樣變遷,夏夜石橋上的那一份寧靜始終是我記憶中最難以忘懷的畫面。

      每當秋季踏上這座古老的石橋時,站在橋邊望著下方河床里那草茫茫一片的蘆花叢,總能給你一種置身于蒼茫草原的錯覺,讓你感受到區于南國風光的獨特景色??粗矍斑@片景色就連心扉也為之開闊了起來。而在橋的兩岸也能時不時見到臉上洋溢著秋收喜悅的人們。橋邊岸上一片片金黃的樹葉從枝頭飄落,落入流淌的河水中,宛若一縷輕舟,打著旋的在河水中穿過橋洞,繼續飄向遠方。在遠處的天際,一行行大雁排著隊伍緩緩向南飛去,更遠處的稻田中時不時飄來一縷縷稻花香,而腳下的石橋與我一起見證著這片美麗的景色。

      這片土地并不經常落雪,可是在一年冬天中那有限的幾次落雪,總能給我帶來深刻的印象:大地被裝點成了一片純潔的白色,就連石橋也是如此,踩著軟糯的積雪來到石橋之上,清晨時分,整座石橋都籠罩在一片霧蒙蒙的氤氳之中,對于我們小孩子來說就好像來到了文化故事中的人間仙境一樣。記憶中,每當冬季來臨,於家石橋的家人們總是忙于積肥造肥。印象中:幾位長輩總是撐著水泥船,來到石橋塘外,忙于河泥,一船船河泥運向石橋兩岸,然后全村組男女老少,披著搭肩(為防止扁擔磨破上衣而縫的一塊布),挑著河泥,排著長長的一隊運向麥田施肥,看那陣勢倒也像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透射出於家人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淳樸美德。

      三、於家石橋的童年情懷

      這座古老的石橋陪伴著我走過了美好的童年時光,從我有記憶開始,就知道大人們總會帶著我在夏天的夜晚上來到這座石橋上納涼,奶奶她們總是講述著有關石橋的故事,而我們小孩子總是耐不住寂寞,從橋這頭追逐到橋那頭,石橋上充滿著我們的嬉笑聲。

      還記得在兒時,爸爸總是帶著我們來到石橋塘邊上,采摘好像是水車前草、梅花藻、水韭菜、菱葉等野草回家喂養生豬。有時遇到同齡的幾個小伙伴便來到橋邊淺灘上嬉水,只記得我們每個人穿個背心,套個短褲,捧起一大片水花,朝對面小伙伴潑去,被潑到的倒也??生氣,倒還你一擊,左潑右潑的,弄得全身狼狽的像個落湯雞,可臉上卻笑出夏花。

      等上小學的時候,每當夏季來臨,石橋邊的澗水溝里總少不了我們捉魚、撈蝦、摸蚌的身影。到了上初中時,在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是每當星期放假,總會與於家的兄弟姐妹們來到這片石橋塘邊,采摘水中的菱角、蓮藕。記得:我們都是早早從橋邊出發,劃著木桶,到石橋塘外去采摘。黃昏時分,我們每人也都能摘上一、二百斤的菱角,而此時勞作晚歸的大人們便焦急地站在石橋頭,等待著我們劃著木桶,滿載而歸。

      到了冬天,有時站在橋上,排成一排,對著水里漂石片,比一比,看一看,誰打的水花多,誰漂的石片最遠。有時提著竹籃采挖野菜,結束時總會來到橋上,將一籃籃豬菜排成一排,展示一下每人的勞動成果。這一幅幅童真、浪漫、有趣的畫面始終是我記憶深處最美好的向往之處。

      四、於家石橋見證歲月變遷

      於家石橋不僅陪伴每一名土生土長的於家人度過美好的童年,更是這片土地歲月變遷的見證者。石橋的修建就是為了方便連接兩岸,方便人們相互往來通行。石橋在歲月中的變遷正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的一個縮影。從最早明代建成起經過一代代的歲月變遷,石橋也曾經歷過損毀、重建,乃至于到了今天小河上的那座小橋,相信每一名於家人都不會將它忘卻。

      對于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來說,最早修建石橋是因為為了造福一方水土,再加上在那個年代造橋之風盛行,於家人造橋的這一善舉,不僅在當時聞名四里八鄉,更是將這種精神以及善行一代代流傳了下來。

      到了抗日戰爭的時期雖然故土難舍,但是為了抵抗侵略者的鐵蹄,於家人依然毅然決然的拆掉了這座石橋。這其中在歲月的變遷中石橋見證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那一份共赴國難、守衛祖國大好河山的愛國之情。曾記得:本氏十九氏的於躍東(如今已97歲,參加過第一次修譜)當地我們這一輩號稱他為“水桶大爺”(可能是他肚中知道的事多,談起話來侃侃而談,滔滔不絕)多次給我們講起於家石橋人抗日愛國的事跡,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於如賢帶領鄉親們打土豪,分田地,利用小木船為高郵湖西岸新四軍戰士送糧草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曙光。曾記得:六七十年代,石橋兩邊的棉花,棉團錦簇、蓬松恕放,遠遠望去真如一片銀海雪原。八十年代,石橋兩邊春季是綠油油的麥田一眼望不到邊,如一片綠色海洋。秋季成熟的稻谷,黃橙橙、金燦燦,展現一片豐收景象。九十年代石橋兩邊的油菜花開,真可謂:“戰地黃花分外香“。到了二十一世紀,石橋兩邊搞起了特種水產養殖,到處是魚蝦蓮藕一池香。時至今日,石橋隨著歲月變遷,特別是在共和國幾十年發展的歷史中再次作為一名見證者以及親歷者,目睹了石橋兩岸的變化發展,民族的復興。這也讓每一名曾在這座石橋上走過的於家人記憶深處無不感懷這座於家石橋。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隨著光陰的流轉,那幾經變遷的於家石橋漸行漸遠,留給我們的是那一抹抹溫馨的記憶。于是,恰值於氏第三次續修家譜之際,我便欣然提筆,把那童年的印記,石橋的變遷,於氏家人的崇尚美德草撰一篇,供大家共享。相信對于每一名於家人來說,心底深處最殷切的期望還是要重新修建復原曾經的於家石橋,以此來弘揚於家祖輩的善德以及期望這座石橋能夠重新肩負起目睹歲月變遷的重任,讓每一名在石橋注視下的於家子孫都能踏上石橋,追尋自己的夢想和道路。

      五、藏在於家石橋中的鄉情

      至于后來啊,在我長大之后離開了這片魂牽夢繞的故土,無論是外出上學、工作的這些歲月里,對于於家石橋的懷念,以及這份懷念中蘊藏的那一抹鄉情,始終在我心間縈繞著,不肯散去。促使著我在工作后每逢節假日總是要回到老家看一看,并且一定要來到石橋邊上,摸一摸石橋斑駁滄桑的那兩塊大青石,每當這時總能找到心底的那一片寧靜。到了今日,我總是常常開車回到老家,帶上兒女、孫子、孫女來到石橋邊向他們講述腳下這座於家石橋的故事,就如同兒時我常常聽奶奶講述過的故事那樣,就這樣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丁香五月天啪啪激情

    3. <pre id="ffct3"></pre>
      <acronym id="ffct3"></acronym>
      <p id="ffct3"></p>
      1. <pre id="ffct3"><strike id="ffct3"></strike></pre>
      2. <table id="ffct3"></table>